我自己在智慧电网方向创业,接触很多电力与能源方向的客户。
对于这几年大热的AI,传统能源行业怎么看待呢?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字总结:上热(心)下冷(静)。
所谓上热,是指集团母公司、管理层,从战略上都非常重视AI这个东西。你会看到各种关于AI的政策性文件,源源不断的下发到各个地市子公司和执行层。
这一方面,是AI技术近些年确实有所进步,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业务生态,侵袭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人们切实享受到了AI的便利。
另一方面,国家宏观政策支持。从十五五发文就知道,过去强调的铁公鸡模式,已经转变为智能制造的模式。利用AI/大数据发展智能制造,升级智能系统,是今后宏观投资的大势所趋。
上面看重AI,为什么下面执行层反而冷静处理呢?这也有几个原因。
一方面,具体做事的团队,比如配网运维团队,主网运检团队,他们肩上承担的压力非常大。一旦出点问题,就会造成社会性事件。所以,这些团队的负责人,往往以求稳为主线,对于AI这类新技术的引进,他们会先在心底打一个问号。
另一方面,现有的各类系统比如配电系统、pcs9000系统、资产系统、停电系统等,在一线已经运行很多年。虽然也存在这样那样问题,但是基层人员毕竟非常熟悉。现在引入一个新的技术栈,打破他们现有流程,是很有挑战的。
当然,上述问题存在,并不意味着基层就一成不变。基层的系统和业务流程,的确存在实际问题,导致效率低下。这些问题积重难返,很难推动上层(比如网公司)去升级改造。
比如,电网的防雷规划,就没有一个好的系统,往往靠人工经验和规则去判断,效率并不高。还有,计划性停电和线路巡检的规则,也都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引,执行存在盲目性。更别说十百千这种海量的依赖人工进行统计的系统了。
因此,电网的基层也有进行系统升级的需求。一方面是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,另一方面配合上面提的系统智能化改造的要求(十五五规划)。当然,这些需求的落地,绝对是以安全为前提的。
基层更务实,他们对智能系统的要求,有一句原话:我们不管用的是AI还是规则,只要能解决我们问题就好。也就是说,他们希望看到一个智能化业务系统,这个系统能真正解决他们过去的痛点。这些痛点至少包括:
1. 效率不高:手工执行分析和统计任务
2. 功能繁杂:十几个不同系统之间切换
3. 决策的准确率不行:凭经验进行判断
我们给他们开发的系统,如果有效解决上述问题,是他们欢迎的。然而,解决问题的前提,还是要在现有系统和流程基础上,开发一个系统,而不是单独做几个AI算法。我们之前探讨过,可以给他们做AI预测性维护模块。但如果这个模块没有嵌入他们的业务系统,没有跟业务结合起来,他们觉得毫无用处。
所以,AI在基层落地,首要条件就是跟业务结合起来,而不是脱离业务。系统开发很辛苦,有大量的苦力活,光是调整一个单线图,就能消耗一个前端一个月的时间。这工作远不如做算法、洗数据那样单纯、有价值感。
如果不接触业务,只做一个数据和算法系统,试图推荐给业务方,是无法被他们接受的。脱离了业务的AI,只是一个美好的伊甸园,无法落地。纯做AI算法的公司,死得很快,这也是业界的现实。